论坛回顾丨企业数字化无从下手?信通院何宝宏:先修基建
发布时间:2022-07-05
点击数:596


“要想富、先修路,当企业、组织不知道如何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先修基础设施好了,这总不会错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知名互联网技术专家何宝宏说。


7月29日,为期三天的2021世界安防博览会(安博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展会吸引了华为、腾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在华为主办2021世界安防博览会智慧新警务高峰论坛上,何宝宏就新基建发展作主题分享。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


AI应用最多是在医药健康


怎么做数字化转型?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可以说是盲人摸象式的,但已经取得了两个核心共识,第一个是要想富、先修路,当企业、组织不知道如何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先修基础设施好了,这总不会错的;第二,要把数据变成为生产要素


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何宝宏谈到,AI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万物有智”,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越来越多谈信任和监管,AI出现了很多伦理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同时,关于大规模的机器学习训练问题,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深,层数越来越多,参数越来越多,网络的节点越来越多,需要靠规模的提升来提升人工智能的智能性,目前已经发布的中文预训练语言模型“盘古α”已经达到了2000亿参数。


何宝宏介绍,人工智能经过多年,使用最广的领域是医药和健康领域,其投资应用等约占市场规模的20%,然后是安防、金融等领域。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的分析、生物医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未来混合云将成为主流


云计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因计算迎来黄金岁月预计到2025年,我们国家的云计算市场会达到大概1万亿的量级。目前,混合云成了主流的应用模式,企业平均使用的云是2.2个,需要满足弹性的就发展公有云,数据比较敏感,合规性要求高的,就放在私有云上,必然导致混合云的出现。混合云已经成为政企对数据安全、数据敏感性比较高行业的一个首选。


目前,对云计算的关注点也在上移,从关注底层资源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共享走向了以应用为中心,即十年前是以资源为中心考虑问题,现在是以应用为中心考虑问题,这个叫做“云原生”。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云原生的时代,以前的安全有一个边界,使用防火墙就可以了,现在因为云的出现,边界被消除,我们需要以边界为中心考虑安全问题转向以用户身份为中心考虑安全问题。”何宝宏说。


何宝宏也经常被问及,云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有几个指标可以看出云市场的空间:


首先,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消耗的核心资源是算力,而不是电力,未来相关部门考虑算力来衡量全社会的数字经济状况;


其次,市场上的格局公有云远远超过面向企业的专有数据中心或者专有云的规模。目前公有和私有的比例基本1:1,公有超过80%以上才是一个相对成熟或者稳健的市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什么时候云计算市场会呈现“以公有云为主体,以私有云为补充”格局。


第三,公司的后勤保障部门和信息中心合并,表明信息中心和后勤保障部门都在搞基础设施的建设,只不过一个是新基建,一个是老基建,合并一起做。


第四,行业就业80%以上是技校毕业的学生,目前,行业里面大专以下文凭的就业只有40%多,还没有上升到80%以上。


隐私计算将迎来爆发期


何宝宏也谈到,数据要素的市场探索明显加速,既有立法进一步加速,也有数据交易探索新模式,5、6年前有一波数据交易所建设热潮,从去年到今年又开始第二波热潮。这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健全、技术也在健全有关。


“比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很多数据是不能传出去,但不出去就不能发挥价值,怎么办?加密以后进行处理,加密以后仍然能够获得很多价值。”何宝宏说,这倒逼出了隐私计算这门技术,由于加密以后性能有所下降,但已经从3年前的下降100多倍到了下降20倍左右,隐私计算即将迎来爆发期


数据中心的市场也增速,过去5年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由于疫情,2020年国家数据中心的增速约为46%。何宝宏说,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型的、资金密集型的,也是能源、能耗密集型的,我国的数据中心占中国总发电量大概是1%左右。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碳中和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区块链已完成了去理想化和去污名化的过程。“技术都是这样的,一开始过于理想化,后来又被污名化,区块链市场很小,可能就区区10亿人民币的一个量级,比起云几千亿、上千亿没法比,但是它发展得非常快,创业潮已经退去了,且区块链基础设施都是工程性的、改良性的,这几年没有太大的技术突破,但在应用领域日益丰富,可信存证成基础性应用。”何宝宏说。


何宝宏表示,展望一下。第一,互联网的核心引擎已经改变,50年前是技术力量主导,25年前是商业力量主导,接下来是社会力量为主导型的;对个人来说,40年前从农业化到数字化,我们要进城打工,无非去工地、工厂,40年后,我们仍然要去工厂和工地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记者:郜小平


返回顶部